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项目 -> 非遗法规
非遗项目
非遗动态
非遗法规
项目简介
传承艺人
民俗文化
非遗展馆
网站公告
法规制度
免费开放
展览室
展览室
阅览室
阅览室
图书借阅室
图书借阅室
非遗展室
非遗展室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
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文艺团体
·音乐戏曲舞蹈家协会
·书画家协会
·摄影家协会
·作家协会
·女子锣鼓队
·开门红女子腰鼓队
·夕阳红秧歌队
非遗法规
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3-03-06  浏览次数:1377 次  来源:太白县文化馆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民间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民间流布传承的文化,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建造、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遗产,如口承文学、环境知识、生产技术、人生仪式、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组织制度、技艺技能等。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价值,是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着56个民族的广大内容,它是中国文化经史子集以外的另一半。但它们从来没有得到系统的清理,又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消亡和消失的危险,抢救与保护十分紧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组织和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人类文化中的无形文化部分。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指遗址、遗迹等有形文化)、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于19891115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2001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首批公布了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所谓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它的定义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

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民间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位置。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久远、形态丰富,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天才的艺术创造,许多种类为世界仅存,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如《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英雄史诗,就堪称当代仍在流传的荷马史诗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如民居、民间建筑、民俗器物等等。由民间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完整范畴,当然,其中的主体应还在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这部分。这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异同之处。

民 俗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

民 间 文 化

民间文化又可称为下层文化,其范围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俗事物。民间的物质文化是由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手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组成,如民居、服饰、农耕方式等。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族、宗族、村落、乡镇、市镇及各职业行业集团等民间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系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民间精神文化即民间意识形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伦理、道德、文学和艺术。口头语言是民间社会中维系人际关系的媒介。

一般认为,人类文化由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两部分组成(也有学者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层文化是士人文化、典籍文化,是阳春白雪的文化;下层文化则是大众的、民间的文化,是下里巴人的文化。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也是一种品类宏富、内涵深广、载体独特的文化。为了便于普查调查和搜集整理民间文化,学者们还一般性地将民间文化划分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范畴。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民族生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其中有些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代表。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民间文化,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民族文化的总体面貌,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民 间 文 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口头性、变异性、集体性、传承性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特征。民间文学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歌谣、民间叙事诗、史诗,民间说唱,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文学、民间戏曲文学等。

民 间 艺 术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民间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等。

民 间 美 术

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习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服饰、民间建筑、民间工艺、民间器具等各种技艺手段、各种民俗功能的范畴和形态。民间美术大都以一定的民俗生活为基础,与民俗生活相结合。民间美术在民俗生活中还与其他民间艺术相配合,是同一民俗事象的不同构成。民间美术的功能是多样而综合的。民间美术具有民族性、集体性、地域性、娱乐性、传承性等特征,具有艺术、哲学、文化、宗教、社会、民族、民俗、历史、政治、经济等广泛的文化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包括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美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族劳动人民长期的精神财富的积累,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民族特征、地域特色的形成,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之辽阔,山川地貌之多姿,地理资源之丰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之多样而稳定,使中国民间美术无比灿烂,无以计数。从创造和制作方式上看,有自娱性的,有副业性的,有职业性的,有作坊性的;从民俗形态上看,有生产、生活类,有节日、礼俗类,有居住、建造类,有仪式、表演类;从材料材质上看,有土木泥石类,有木棉麻锦类,有纸皮铁铜类,有丝陶瓷玉类;从创作手段技法上看,有雕塑雕刻类,有画绘剪镂类,有印染织绣类,有建筑制作类,有工艺器具类;从题材内容看,有民间神祗类,有民间祥物类,有年画风筝类,有家具用具类,有服饰民居类,有木偶皮影类,有游戏游艺类;不一而足。一些种类和形式,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形成特色品牌,获得普遍认同,成为代表性民间美术种类和品类。如年画、剪纸、木偶、风筝、蜡染、扎染、绞染、彩印花布、刺绣、织锦、泥塑、面塑、花模、灯彩、砖雕、石雕、木雕、泥模、土陶、花瓷、香包、布老虎、面具、玩具、竹编、草编、棕编、内画等等。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个重大项目是开展民间美术的搜集、调查,出版囊括中国民间美术各门类品种的大型丛书《中国民间美术集成》。

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有人物、情节并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韵文或韵散相间的长篇诗歌创作,也叫韵文故事;其内容上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如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历史、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社会事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等。民间叙事长诗的表现形式分抒情和叙事两种。作品如汉族的《五姑娘》,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等。

史 诗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宏大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中国各民族有丰富的史诗作品,如流传在藏族、蒙古族《格萨(斯)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阿细的先基》及苗族《古歌》等;国外著名的史诗作品有: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伊里亚特》,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芬兰的《卡勒瓦拉》,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民俗分布地图

在地图上将民俗文化诸事象以不同标志加以标识,使之一目了然,是民俗分布地图编制的主要目的。民俗分布地图应准确、鲜明地标识我国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当代保存和分布的状况。通常是按民俗事象的类别进行分册、分页,以便直观地展现与揭示我国各民族民俗文化分布的地域性、民族性、丰富性、变异性、完整性。民俗分布地图应在普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应从乡、县、省到全国逐级开展分别编制和汇总汇编。将在全国民俗普查基础编纂出版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志》和大型丛书《中国民俗文化分布地图集》。

民俗文物与民俗器物

民俗文物主要指经典性、代表性民俗器物。在中国,由国家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法》中,对一定历史年代、价值珍贵的文化遗地、遗迹、实物给予法律保护,其中也包括了相当一批珍贵的民俗文物,特别是古代民俗器物。由国家确定等级与级别的文物清单中,也有许多民俗器物。这些均可视为狭义的民俗文物。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使用的民俗文物,主要是指广义的民俗文物,即以未列入《文物保护法》保护范畴的民间民俗器物为主。广义的民俗文物的经典性和代表性主要是指:1.特殊民俗事象的器物;2.广泛存在的同类民俗器物中的精致化作品或代表性作品。

民俗器物是过往生活的表征和留存,应该予以珍视和普查、登记、搜集、保管、保存。民俗文物的具体内容,又可以说是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荷包挂垫,无处不有,无所不在。如生产工具、作坊器具、民居农具、服饰炊具、节令用具、游戏玩具、民间美术、器乐道具等等。举凡民间物质文化,均在其例。

民间文化摄影

民间文化摄影的对象与内容,从民间文化整理保护和文化人类学调查双重意义上,其对象范围可分为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第一类: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在不同环境及经济生活类型中的居民,即一方水土一方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相关的活动。在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中,这一部分往往是调查的基本内容,如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等名著中,对这一部分的调查与描述都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准备实施的摄影计划应该与这方面深入全面的描述并行和对应。

再现并描述物质文化的摄影行动必须体现严谨、理性、精密和学者式的作风,首先,传统经济生活方式在我们看来似乎具有审美属性,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一种文化活动。当我们将民间物质文化和相关的人类活动作为基本的经济生活内容来看待,同时关注其审美、伦理等人文属性,我们的视野就将得到极大的扩展。以水车风车为例,必须认识到它们首先是一种生产工具,以此为出发点对其进行记录和描述,才能展示它们的特色及其凝聚的人类智慧,通过这种展示及在特定环境中人们对它们的使用,进而传达其作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环境思想(因地制宜并不耗费能源)以及审美价值。

以此类推,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传统物质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首先体现在经济生活方面,其中生产工具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对象。例如,水车和牛耕之于平原水乡、舟楫渔具之于濒水渔村、马具猎枪之于游牧民族、背篓砍刀之于农牧兼作的山地部落,等等,都具有这样的地位。这部分物质生活,同时也决定了其他物质文化的创造,如民居、服饰两大内容,很明显与一地环境及其经济文化类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物质文化广泛涉及传统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也应该是民间文化摄影寻求记录的传统物质文化的首要对象,具体内容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居住环境和房屋样式、服饰器具、民间工艺品(绝大部分具有实用价值),以及人类创造、使用它们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类: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活动与场景,包括节祭、宗教、礼仪、艺术、娱乐等等。这部分的拍摄要注意两点,第一,虽然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对象,仍须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加以记录和传达,而视觉形式是具体的,所以它很难以一种即兴的纪实性方法完成,而必须经过必要的考证、安排和组织。在选择对象上,要选举真正具有文献价值的对象。实际拍摄,则要精心组织画面,使对象的内涵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第二,当拍摄一个非物质文化对象时,仍要注意该主题与特定环境及其物质文化的关系,例如,将民歌、曲艺等民间艺术家请到录音棚录音也许是合适的,但是脱离他们生活的具体环境拍摄摄影画面,其文献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强调,即使是非物质文化对象,从视觉资料价值的最大化出发,也要努力在真实可信的物质环境中加以再现,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恰恰需要通过摄影画面记录的特定环境,才能最充分地体现。

通过视觉形式记录和描述的非物质类对象,实际上仍将是对物质对象背景资料的深入叙述的产物。例如剪纸、常见的传统牌楼和牌坊,其存在是物质形态的,但体现的更多的是非物质的内容,这就要求摄影者须具备必要的学术素养。又如丽江古乐、民间小戏等,除表演、场景、氛围之外,以视觉形式为媒介的摄影仍将关注诸如道具、化妆、乐器、演出场所等物质对象,这方面的工作十分深入、细致,视觉记录无可替代的价值也因此得以体现。

除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对人本身的关注也应该是民间文化摄影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文化的主题,在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领域,对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群的体质特征的测量、考证,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美国摄影大师Edward CuirtsIvin Penn等拍摄北美印地安人的文化时,特别强调以充分具有情感与尊严的人物肖像,展示其文化的价值。他们的观点是,民族(民间)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通过生命力强悍并体现着鲜明种族特征的人来展现,而不能把它们当成已死亡的文物或标本来体现。我国地理、气候、民族等方面差异很大,形成特别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上述拍摄原则对我们应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民间文化摄像

20世纪初电影技术诞生以来,很快就被用来记录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早期的影视人类学家遵循真实再现的原则,用摄影机记录原生态的原始土著民族的生活,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向客观真实的目标迈进,以声画并茂的镜头真实、形象、典型化地记录客观实在的生活形态和民族文化事象。20世纪中叶,电视技术飞速发展,以其便捷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而迅速用于记录和拍摄影像作品。电视录像也广泛用于记录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仪式祭祀、文化艺术,影视民俗学、影视人类学逐渐崛起,不仅丰富了民俗学、人类学调查和普查的资料、手段,也提高了电视记录片的品位,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品种。

电视记录是民间文化影像记录最重要的手段。调查与普查民间文化是民俗学、人类学的重要任务和研究基础。用电视记录民间文化,可以搜集与保留完整的视听形象资料,为后人留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化的文化财富;电视记录既可记录局部细微末节,又可以摄录大场面、大集会、大生产、大节庆等壮阔景象,是纸与笔无以企及的;电视记录还能现场及时重放,修改便利,剪辑快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影像记录将采取多层次的同步工作:1.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机构组织或委托相关部门单位组织专门力量、专业人员实际操作;2.各地方各级抢救工程实施单位组织当地的专业部门或人员开展工作;3.鼓励社会各方按照抢救工程的拍摄规范、学术技术要求参与调查和摄录工作。

民间文化普查

民间文化普查是按照科学的规范、要求、设计对民间文化资源、形态、现状所做的全面调查。通过有计划、有规范、有指导的普查工作,所获材料可以全面掌握一地区、一民族、一国家的民间文化蕴藏量,民间文化的分布状况,民间文化的形态种类,民间文化的传人和传承等数据、资料、信息。普查结果,可以直接成为文化资源数据,成为民间文化整理、编纂丛书的第一手材料,成为民间文化交流与研究的素材,成为民间文化开发和再利用的珍贵资料。

民间文化普查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普查工作,指导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存。

普查的基本目的是要对一地的民间文化作普遍、真实、准确地了解。普查工作的实际步骤,可分为: (1)普查培训,即制定统一普查标准,确定普查表格与提纲,培训普查人员,组织普查队伍。(2)实地普查,即组织调查小分队或调查人员深入民间,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网络或地毯式全面调查。(3)整理、清理调查材料,拾遗补缺。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基础工作是开展民间文化的普查。其中普查工作的具体内容是:(1)进行全国民俗文化的大普查,以县为单位实施普查,深入到各个乡村和群体聚落;(2)对民间美术进行专项普查;(3)对民间文学中的史诗、长篇叙事长诗等进行重点调查。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民间文化普查将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普查观念,立体地、形象地、真实地、全方位地进行民间文化的记录,即文字记录、摄影照像记录、电视摄像记录三管齐下,同时记录,同步开展。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将这些普查成果,清理建档,建立图文数据库,编纂以县为单位、一县一卷的《中国民俗志》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图典》大型丛书,编制民俗分布、民间美术分布系列地图集,制作《中国民俗》音像制品等。

民 俗 志

全面、真实、完整地记载记录一地民俗文化情况的书。民俗志的撰写应该基于对一地民俗文化的全面普查之上。通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分门别类地一一记述一地的民俗风情。民俗志的内容应当包括一地民俗文化的全部事象,大到山川地貌、人口民族,小到一针一线、一鞋一帽,从物质民俗到非物质民俗均要详细调查,准确记录。民俗志的细目应有经济民俗、生产民俗、衣食住行民俗、婚丧嫁娶民俗、节日喜庆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游戏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家庭宗族民俗、民俗文学艺术等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在全国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组织编纂出版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志》,每县一卷,全国共约近3000卷,将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调查、整理民俗文化后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民 俗 学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各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研究,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探讨等,具体有六大部分: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民俗学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提出,后逐渐被世人所接受。民俗学被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运动;中国早期民俗学组织有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和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有影响的出版物有《歌谣》周刊,《民俗》周刊等。

文 化 人 类 学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和体质人类学一样,是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1907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姆斯创造此名称,旨在强调人类学研究中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等。文化人类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文化人类学最初主要研究古代或现代部落社会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研究当代复杂的社会文化,但在传统上一直以前者为重点。

民 族 学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方法,以及使用包括文字史料在内的各种资料来研究世界上各类不同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学的内容包括对各民族的基本知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研究等。

民 间 文 艺 学

民间文艺学是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科学,它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艺学的一个特殊门类。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民间文学,即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史诗、叙事诗、歌谣、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戏剧等;它研究这些民间存在的口头文学的性质、特征、流传和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探讨民间创作所具有的形态、结构,揭示其与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生活境遇以及民众的思想、感情、要求的关系,论述其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具象表现,及功能的发挥与民众教育的心理、美学要求的关系;民间文艺学有分类学、体裁学、美学等研究方面,它主要通过现实生活和文献资料等途径,采用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等方法实现其研究任务。民间文艺学概念有时也用于广义的范畴,即指对民间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文艺学美学研究。

民间美术分布地图

民间美术分布地图是地图上标识民间美术诸形态分布状况的工具用图书。民间美术是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体性的文化形态,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象征符号、文化功能、材料工艺等都是因一定地域文化而传承发展的。民间美术的分布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一些民间美术品种广泛传播,又证明着文化的共有和共同性。民间美术地图将直观、直接地反映出民间美术品种和分布的丰富性、复杂性。民间美术分布地图的编制应该在民间美术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从乡、县、省到全国,逐级开展和分门别类编制,最后汇总。按计划,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民间美术普查的基础上,将编纂《中国民间美术集成》大型丛书,也将同时编纂出版大型丛书《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集》。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民间文化的普查与分类问题
[下一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