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文工作 -> 理论研究
群文工作
群文辅导
音乐舞蹈
书法美术
摄影创作
理论研究
群文人物
网站公告
法规制度
免费开放
展览室
展览室
阅览室
阅览室
图书借阅室
图书借阅室
非遗展室
非遗展室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
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文艺团体
·音乐戏曲舞蹈家协会
·书画家协会
·摄影家协会
·作家协会
·女子锣鼓队
·开门红女子腰鼓队
·夕阳红秧歌队
理论研究
秦论第三
发布时间:2013-03-07  浏览次数:1271 次  来源:太白县文化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个概念是重复的,比如东周列国与春秋战国。如果找到一个统一二者的说法,对于中国的春秋战国以秦襄公护驾出关开始,以秦王扫灭六国虎灭群雄而终结,中国的春秋战国由秦而起由秦而终,反倒是线路比较明晰,前后历时550年的战乱。

秦的发源地为现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史称上邽。北为上南为下,即天水的北部有大量的黄土,与关中的渭南古时称下邽同属渭水流域。秦在周时为周天子的牧马官,秦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农牧结合带,其首领也称马王爷,从其赢氏而姓来看,秦人祖先的发迹可能与赌博有着某种联系,周王室衰败之后,在其周围的秦郑都不是周王室的宗亲,他们是以财力和实力取得地位的。西周经过幽厉二王的昏庸无道,没有逃出中国历史盛衰演变的厄运及规律,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击溃,暴露了周人重文化礼乐轻军事的弱点。秦襄公护驾领功受封西秦之后,等待秦人的是一个什么结局,中原大地及江南将走向何方。中国史载的一次空前大战即将爆发,中华文明在经历三代之后将迎来一个诸侯雄起四方和文化空前繁荣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代。

将亏了先人的周王室中央政府送出函关之后,面对犬戎的烧杀掠抢,秦人迅速东进西秦建邑,联合周之遗民进行周秦和击犬戎。在古代战争中,一人之勇不胜十人之力,最终人口劣势使他们象洪水一样,来得快走得也快。但这次胜利来之不易,此时中原与江南眼看着秦人浴血在黄土中打滚却不曾出一兵一卒。秦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既要防止西部的西戎,又要防止北方的犬戎处于两面受敌之中。并且国难当头时中华民族的最后精神支柱还要到西北来找。秦人要想生活保家守土,只有两种职业;一是下地二是上阵。

经襄文二公对关中进行周秦合并之后,秦人在三畤原阴祭天地,首先做好了统一中国的理论准备。在距秦始皇统一中国的500年之前,秦人从一种天象上得到启示,也即马王爷的三只眼所看到的东西,至于看到什么不得而知。但其大致内容与以后的楚国有关。即在500年之后最终与秦人一决胜负展开大战统一中国的不是当时貌似强大的中原诸国,而是与秦国当时现状基本一致的楚国。故命人在楚国的发祥地炎帝故里的石鼓山勒石铭文咒楚,希望西帝能扶助秦国强大而使楚国衰败,石鼓文的内容密籍也就是如此了。然而当时秦楚两国却是秦不显山楚不露水,秦隅居西陲楚独居江南,两个国家在当时并不起眼。是发展中的国家。

真正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西周功大首封于齐的齐太公的后裔,他们有资格也有机会。当时的齐国是天下诸侯的首富,控制着中原各国的盐路,而盐在当时就像现在的石油的经济地位。齐人在太公鱼盐之利富国,以商贾流通兴国的商业农业渔业三路并举的国策引导之下,打了头一阵。齐桓公提出了还是要把周王室当成一回事,尽管这些娘的儿从丰镐到洛阳是一路败逃而来的,此即尊王;西周的灭亡是夷狄作乱,所以应当组织西北,中原,江南三大力量联合攘夷,不应让秦人在那里孤军奋战,并且越燕伐戎作了表率,得到了天下诸侯的多次响应,此即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和九合诸侯。天下有难断之事皆以齐为裁,临淄城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有挥汗成雨举袂浮云之说,得益于齐国的管仲与晏子。

齐桓公死后由于齐国内部的政治倾轧很快走向衰败,由周武王桐叶封弟出去的晋国紧接着步齐桓公称霸的后尘。晋国强大之后什么理论也没有,只要对晋国有利的事就干,不利的事周天子也使唤不动,一切以晋国为中心。此即柳宗元所说的文公之霸,援秦破楚,威震曹卫,齐鲁列土,定周于温等等。晋文公的这次举动引起了天下人的不安和恐慌,你能称霸我也能称霸,你晋国不把周天子当成一回事,我们也就自己干了。

对文公的称霸最为惊慌的是秦国。原因有三;一是秦弱晋强,二是秦晋相邻,三是秦立国未稳。当时晋国的领土含关中的渭南,咸阳部分,铜川,秦国的领土大部分在甘肃,在陕西仅为西垂宫一带。秦晋之间无险可守,晋国有时可一路打进泾阳一带。

晋文公之后周王室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聋子耳朵样子货,从此之后诸侯对周王室炒鱿鱼,该打就打该杀伐就杀伐,该驱逐就驱逐,拒绝收留这些亏了先人的混帐东西。以至于出现郑桓公小霸时周公黑肩被人射伤。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问题,原因是周王室自己造成的,其在当时的位置就如同既无钱又想摆阔的落魄公子,所遭到的结果就自然明白了。自迁都洛阳之后,周王室不断的在各诸侯国之间制造二桃杀三士这样的矛盾事端,今天将这个诸侯表扬一下,明天将另一个诸侯批评一下,不断的制造人为的政治不平衡,受到攻伐就是必然结果。东迁之后的周王室事不少,比起西周前期那几位政治家来说,东周王室养活了一大批废物,废物与废物之间洋相百出,中途还闹了从洛阳分出去的东西二周,可能是武王的后代与周公的后代闹翻脸了。分出去的西周大致在偃师与渑池之间,而东周即在洛阳。

文公称霸之后各国都象一夜之间从睡梦中清醒了,与文公相同的是秦穆公。当晋国向东向南出击时,秦穆公为秦国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面对秦晋之间的三个劣势,第一要向晋示弱诚服,晋文公之时要想驱逐秦人回甘肃很简单而且有胜算的把握,所以此时秦人要忍辱要牺牲,以联姻换和平,以粮食换土地与晋国夹河而盟,使晋国没有西部的后顾之忧而放手东扩南征,赢得宝贵的整合周秦稳定收回关中的时间,此后进行周秦文化的合二为一,秦腔自此产生,秦人称之为乱弹。用文化的联合促进周秦之间的血脉相融,其中以岐下野人食马之事为代表,并且很好的利用了周王室的余威封赏,与晋的夹河而盟是秦晋之间政治外交谋略上的胜利,所以秦的立国者应为穆公。

文公援秦破楚齐鲁列土之后,中原及江南乃至整个华夏引起恐慌。图强求存成为当时各国的第一要务。特别是中原一带的小国被夹在齐晋楚三个大国之间无法运动,三大强国都瞅准了黄淮之间的宋卫陈蔡曹郑等小国,下一步是如何蚕食与瓜分的问题。

文公之霸,江南楚人深思熟虑之后,庄王象太极高手一样外表上看起来朝政荒芜不理国事,但庄王早已成竹在胸,楚国下一步的运作庄王心中有数;即有楚国在便有江南在,江南唯楚而王他人休得染指江南。庄王为楚国明确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富民政策,以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的诚信德训楚国,利用三年时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人,富国,强兵。准备向北出击同齐晋大国逐鹿中原问鼎周室,以扼制齐晋向江淮方向的推进。拉开了晋楚之间大国进行大战的春秋战国的序幕。庄王发兵最远时抵达黄河南岸,到了战国后期怀王甚至陈兵于蓝田原上。在春秋时即已显现出以楚文化为后盾的楚国的实力,楚沿江淮向北推进有力的扼制了齐晋向南发展的势头,并对各自周围的小国作了瓜分,比如孔子的祖国鲁国先后被齐楚两个大国所灭亡过。春秋至庄王时天下大乱已成定局,谁也不愿意成为别人的鱼肉为此必须迎头赶上,钱粮要足刀剑要快。

诸侯雄起之后,前期的战争还问一问理由讲一讲道理,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到后来就像孔子对群雄的定位乱臣贼子一样,纷纷操刀上阵,天下大乱已起,为了生存只有战斗。在春秋战国没有战斗力就会失去生存的机会,要想生存就首先要成为一名战士。就像现在人生存一样,首先要有钱,没有钱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桓公提倡尊王攘夷强调国家的统一完整,有齐太公的遗风,穆公庄王是实干家其政在用人,没有那么多的理论,但穆公为秦国奠定了秦国西起甘肃青海,北到河朔,南到秦岭,东以晋陕大峡谷与晋为界的秦国的大致疆域,特别是西征西戎扩地千里产生夏子,赶回西戎的牛羊在西陲宫支起大锅煮羊肉,野人只要有自带老碗干粮,就可以吃到羊肉泡馍,继文王的哨子面之后又有一种胜利的饮食在秦地产生。文公孔子在春秋中对其作了没有德行的评价,秦晋借粮失信,晋楚退避三舍有诈。

五霸之后,经过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竞争,逐渐形成了七大军事集团,中国此时进入一种与周礼所规划的程序完全相反的社会制度,维持国家思想的不再是礼,而是权与力合成的产物-------势,谁有势谁就可以主宰一切。这个势的后面的唯一支撑就是军队,战国时期谁有百万之师谁即可以势定天下称王称霸,楚人有势即可向周王室问鼎,楚人有决心将将周鼎搬回楚国。各国之间都有数量可观的军队都有势,那么谁听谁的,就像我们都是百万富翁了,谁又有权命令谁呢。社会思维与人类生存竞争方面是有规律和相同的,机会均等之下向上更递进一层,个人与国家一样,谁也不愿成为失败者。那么七国之间除过诉诸战争与武力之外,其他诸如和平非战孔子的仁政理论也就要让路了,那就只有一个字,打。

从黄河流域一直打到长江流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原及西北秦国相继称霸之后,江南楚国步其后尘。楚国强盛之后,以周时王季历因王位人选引发泰伯纹身断发奔吴创国的吴国,不会坐在那里发呆,便派季札频繁的向北出使中原各国,一方面作为吴国的外交使节,一方面作为吴国的情报人员为吴国搜集大量的各国情况,首先要从自己的左邻右舍下手。即先楚后越,在以吴国为中心的地带向楚国与越国发动军事进攻。

楚国此时官场内部的倾轧和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使楚国内部复杂化,致使楚臣伍圆逃国,而另一个人带着他的兵法十三篇也准备南下吴国,因为此时中国北方处于斩时休战状态,此人便是兵家之宗的孙子,吴国正是战事正酣时期,急需要孙武这样的人才。吴楚之战是战国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吴捣毁楚都郢之后,楚国被迫迁都。

吴蔡联军破楚之后,吴王在郢烧杀奸淫引起天下人的共愤。孙武实践了他的兵法取得了大胜,伍子胥留下了吾日暮途穷而倒行逆施的历史疑问,并且扒坟掘尸鞭打平王以解恨,动用别国力量来灭亡自己的祖国。楚国局势一时失控,孙武破楚之后楚之名将大都被枭首,吴王的举动惹怒了北方的大国秦齐晋,因为当时这些大国与楚国有姻亲关系,楚人向北求救于齐晋已不可能,吴蔡联军就在挡在北部。楚臣申包胥只有沿丹水北出武关向秦哀公求救。在秦庭哭了七日七夜,事出有因,哀公也认为对吴蔡联军的这一仗不好打。吴蔡联军灭楚之役如果细观不难发现,区区吴蔡联军也就三万人,却捣毁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地方两千里的楚国,在吴国方面必有智谋高深之人,此三人便是孙武,伍子胥,伯嚭。此也就回答了申包胥为什么要哭那么长的时间哀公为什么发兵时的迟疑。最终还是哀公作无衣,秦楚联军南下武关一举击溃了吴蔡联军使楚复国,当然由于吴国的内乱吴王也有主动撤兵的意思。

此时,吴王阖闾西败强楚东灭越王勾践北抵中原大国齐晋,退师吴国之后,孙武以其兵家的敏锐看清了吴王的为人,残暴,贪婪,自负,武断,便神秘的消失在春秋战国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见人了。吴王身边就剩下武将伍子胥与文臣伯嚭。

伍子胥对吴王是一套做法,即不管吴王为人如何,对吴王要负责到底。多次善言相劝吴王要对其东面的越国保持高度警惕,勿使颠越不恭,这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成就感与自负感与日俱增的吴王那里将别人放在眼里呢,主观出发点是伍子胥这些人是靠我吃靠我喝得门客,你帮我称王一切都是我高高在上。这是贵族的本性,别人都是臭狗屎只有我是人。这种性格只能导致无知和失败。

对于吴王的为人孙武伍子胥伯嚭三人了如指掌,三个人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出路,孙武失踪,伍员力谏,伯嚭明哲保身。三种行为表现出了三人的人品。孙武是拥有大智慧的人,突然失踪不辞而别才能保住自己的命,再者象吴王那样的人不值得孙武为其效力,孙武的人品中含有兵家果断,缜密,刚毅的性格;伯嚭是长时间在楚国的官场中锻炼出来的人,深谙官场的斗争规律,按他的伯嚭理论行事,即敌国破而谋臣亡狡兔死而走狗烹,官场之中弓硬费弦人硬费钱,以前在楚国的政治斗争中象伍子胥一样也是逃出来的,只不过没有伍员逃国那样艰难曲折,伯嚭显然是将吴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站了,也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稻草,为了生存决不放弃。采取的是与吴王一起王八多少鳖多少混日子了此残生,自然可以善终。

而春秋战国时期象伍子胥包括后来的吴起苏秦张仪李斯韩非等人,他们不是平地上卧着的兔子,也不是逐地而走的狼,他们是一群翱翔在苍穹的雄鹰猛禽或是一头头愤怒的狮子,自己认准的事情绝不松手,人只为一种理想信念而活着,命算不了什么,前面是沟是崖也会纵身一跳,其余概不考虑。所以一有机会便对吴王陈述他的越国威胁论,屡次三番地明告吴王对越国要用心对付。然而吴王只对越国的美女宝器有兴趣,日日笙歌夜夜销魂,吴王宫中醉西施,吴王是将好色的美名从楚国传到越国。干这些实际接触女人的事比听伍子胥在那里没完没了的叨叨不休好多了。伯嚭此时也看到了吴王真实意思,当他表露对伍子胥的不满时伯嚭火上浇油,多次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时吴王的耳顺了。

伍子胥很明白自己的处境,更明白的是他的越国威胁论,吾国西邻楚国经灭国之后元气大伤斩时复仇不可能,东部越国只临一战便请降其中有诈,勾践之为人猜贼而少恩,贻误战机势必养虎遗患,亡吴者越也。在吴国的北部齐晋虽为大国但均已在互相杀伐中成强弩之末,暂时无力南下,楚国一时两时尚无法卷土重来。但中国当时所处的春秋将终战国即起的群雄逐鹿,并非一个太平之日,将来越国必然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和平是暂时的缓冲,战争是主流。屡谏屡遭吴王斥骂,伯嚭以官场老政客的姿态多次挑拨离间,最终伍子胥被逼自杀。死后嘱咐后人,我死之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于吴国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见越国是怎样灭吴的,死不瞑目;在我的坟头上多种梓树用作矛干以抵御越国的入侵,魂守吴国。

吴越争霸中最终以越王勾践身佩利剑报仇雪恨,从此越人大规模进入中原形成中华民族南北之间的吴越融合,此时孔子在世,中原人为避战乱向朝鲜半岛及太平洋诸岛国移民。吴越争霸之后,越王猜贼而少恩尽快原形毕露,范蠡出走文种狡兔死走狗烹,加之吴越两国本身文化积淀浅薄也同为小国,最终仍被后来强大起来的楚国踩在脚下,中国南方又回到楚国一统江南的局面,此也就回答了越王勾践的佩剑会被收缴到楚墓之中的问题。

在中原出现了五国伐齐大规模的战争,齐楚秦赵韩魏燕之间兵来将往互相杀伐已成了家常便饭,战争成了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国与国之间以杀伐为主。战争理论的最高成就是孙门两兵家的两部兵法,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特色和基本规律,也是对从三皇到春秋战国之间中国所有军事智慧的概括与总结,成为兵家智慧的集大成者。孙子兵法问世之后,使战争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残酷与残忍。在以后的战争中没有仁义与正义可言,战争只有胜利与失败两种结果。各国都是朝着以打赢为目标的孙子兵法在作最后的拼杀。故云,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忠臣。一战可以兴国,一战可以亡国。

在中原各国的杀伐中,秦楚两国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来说两国没有参与太多的战乱,让一部分人先乱去吧。秦在襄公文公整合关中周秦合并的基础上,由穆公任用五羊大夫作参谋向西反击西戎理清后院,括地千里,胜利班师后秦人的羊肉泡馍从此产生。这是一种胜利的饮食,现在秦人逢年过节跟集赶会之时,仍能见到自带老碗干粮的西北人在食堂里坐下来吃。我们这样看,秦人大都不爱出门远行四处游荡,一生不出关中的人大有人在。当老人们临终时大都是这样的一句话;孩子啊,给我做一碗羊肉泡馍吃一些就行了。大多的秦人既无钱也无力去住高级的大医院,及早的停药表明自己要到秦王那里交差去了,死时愿意与秦王死在一起。百姓尚且如此,且不要说六国可破,再多又有何惧。穆公离世之后陪葬了秦国的一些功臣,引起了秦国君臣之间的恐慌,秦国出现内乱。晋国乘机夺走了西河之地,秦的疆域又回到襄文二公时关中的大致疆域,但此时期为时不久。

使秦国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就在孝公时期。卫鞅在中原小国得不到重用甚至命都保不住,只身逃秦之后深得孝公赏识与重用。经过自己同杜挚甘龙等大臣的论战,首次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其法术势治国的农战立国思想。秦孝公很快的将商鞅任为大良造---------秦国的百官之首。商鞅受权之后大刀阔斧的对秦国进行了以严刑酷法为代表的政治行动,提出了其法律面前无情无由的寡恩政治,对秦国的各级官吏进行了急风暴雨式的整治,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流放的驱逐出境,对民众实行连坐之法,其法严之程度在其他各国罕见,其中包括对太子的严惩,此所谓大刑肉劈中刑钻凿,销足断肢等等。为其以后在秦遭五马分尸造成了起因。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确立了农战立国的治国方略。在秦地人人各自为战全民皆兵,农时务农战时出征兵民和一,男人上阵下地,女人做饭洗衣服。国家每临开战,各地以村里乡党为单位自带老碗干粮,自备锣鼓家什集体出征,将功勋制引入国家领功授爵的机制,为国功大者位尊,白吃白喝着无位,使每个秦军将士既有爱国之心,又有封侯建功之举。此即贾谊过秦论中十五国联军扣关而不敢入的原因之一。使秦国的人才机制始终优于其他六国。此后秦国的对外战争中基本上都打赢了,除前期败给晋几阵外,秦军几乎战无不胜。

从秦襄公,穆公,孝公,秦武王,秦昭王,秦庄襄王,秦王之间的500余年中,秦国除穆公离世之后一段时间里国家动荡之外,其余几乎代代有英才。战国时杰出的第一流人才在秦国均得到了重用。由余,蹇叔,百里奚,任鄙,甘龙,杜挚,商鞅,魏冉,张仪,白起,吕不韦,蔚僚子,李斯,韩非,,王翦,蒙敖等等,包括魏国的水工郑国,实现了秦国在人才方面工农兵的大联合,而且秦对于人才的应用是持续不断已成风气。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时,事情并不是秦国那么简单。其他国家对人才不是用之一时就是阴阳多埋不了死人式的互相排挤拆台,甚至残害打击。我们以中原各国对孔子的待遇即可见一斑。孔子年轻时学识广博少年气盛心胸宽阔,办事认真锋芒毕露,在齐鲁时曾经因议人与发恶吃过大亏,后经老子点拨赠人以言,但孔子的议人与发恶的秉直性格无法改变,年轻时基本上是走到哪里议到那里,那里有问题就在那里察人至深的揭露。中年时认真研究了周朝社会大治礼乐乃兴的原因,从中国当时春秋将终战国即起的纷乱现实入手,在寻找治国之道,即如何使中国停止战乱重回西周。学成之后对其政治纲领进行传道授业。随着孔子思想与六艺被其弟子传播,孔子的名声也远播各国,中原各国包括楚国在内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但孔子的遭遇如何呢?

在鲁国诛杀乱臣少正卯作了大官,社会也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安定。他迫不及待的阐明他三年而治的时间表时,鲁昭公连一年的时间都不给。离鲁到卫之后,卫灵公将他当成招牌广告宣传画,赐车与其夫人大张旗鼓招摇过市的向世人表明他要用孔子,样子做够了然后再问几句政,凉在那里就完了。一气之下孔子离卫到齐,齐王也想用孔子,因为孔子在鲁国的为政齐国也有耳闻,并且领教过孔子谿谷会盟的利害。但却遭到了与他同时代在齐为相当权派晏子的排挤与打击,而且是齐国不用孔子,其他国家也不准用孔子。以后圣人发出慨叹;这些国家根本不想用我,用也是几月而已。如此短的时间能做出什么业绩呢。

孔子看清了中原小国小鱼翻不起大浪的丑态后,继续他的周游列国活动,等到楚国想用孔子之时,陈蔡之人又怕孔子将其丑行公之于众而层层设阻,遭到了第二次的陈蔡断粮。子贡搬来楚师迎孔子归楚后,楚昭王想赐孔子领地让其施展才华,又遭到了楚国当权派令尹子西的谗言挑拨,言下之意是孔子如得到那么大的地方会称霸。小人之言甚于利剑剜心,孔子那时不可能想到称王称霸的事,因为此时周游列国已接近尾声。在楚国看到浩浩东去的长江之后发了一番内心的感叹,辞楚经卫返鲁结束了周游列国的活动。对各国对他叶公好龙式的热爱心已凉透,以后谁再来招聘也不去了,使老人忍受了来自于社会各阶层人的语言侮辱,暴力威胁之后一头扎进周易之中而不能自拔,发出了中国人才良农能稼而不能穑的哀叹,即种到地里的庄稼不一定能变成口中的粮食,瓜熟了烂到地里面的人才应用问题。

同样的,作为战国纯文学第一的屈原在楚国更是遭到了彻底的打击与迫害,是楚国怀襄二王的昏庸无能和文臣集团的众推墙倒落井下石,是以子南为首的当权派的残酷打击无情迫害,政治上搞臭经济上打垮人品上抹黑,屈原被一伙党人整得生不能生死不能死,使他的强楚之梦化为泡影。

战国后期秦楚之间的总势是秦楚居中而坐,坐庄而围,衡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之间以秦岭断界,春秋战国期间作为大国扩张来说,秦楚最为成功。秦向西扩地千里产生夏子,向东经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夺回晋陕大峡谷之间的河西之地,准备合纵诸侯东出潼关横扫中原。楚以汉江流域为中心在灭商时地方不过50里的五等子爵基础上,向东灭吴越,向北灭陈蔡鲁势力沿至淮北,向西灭巴蜀占据汉中,向南直至岭南的南楚。仅就国土疆域上来说楚国最大,统一中国的使命就在秦帝楚王之间,也说明了秦文化与楚文化后面巨大的张力。楚国产生了像老子,伍子胥,李斯,屈原,宋玉,陈轸,陆通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后来的汉王与霸王,中国的江南不乏大才。但像屈原这样的人在楚国遭到了如何待遇呢。

起初怀王一时高兴遇见屈原这样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屈原任为左徒,官也算是一品权臣,是怀王手下的实干家,春风得意了一时。但很快的由于他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性格,势必在中国特别是楚国文臣长于拨弄是非子虚先生生乌有的恶流中不能自拔。一个人说屈原有问题怀王也许迟疑,但人人都说屈原狂妄自大之后怀王就会相信。而且子南一派将屈原直接推向了怀王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古代最致命的政治陷阱,这种罪就像文化革命中的现行反革命罪一样,随时有脑袋搬家的危险,此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怀王迁怒之后变成了楚国文臣集团的共同栽赃,屈原被驱逐出王廷而第一次遭流放,离骚中反复出现的党人即为子南一派。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仍想着楚国处于多事之秋-------秦国连续不断的军事打击之下,流放中仍然占卜求签得到吉梦,希望能重返朝廷为国效命,然而等待其结果的是揽如蔧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屈原哭成了泪人。临终前不做楚囚而作哀郢,走了商亡国之臣彭咸抱石自沉的殉国之路,将生命献给了楚国的山水。自杀沉江的怀王旧臣三闾大夫的死亡,在楚国朝廷上下无动于衷无任何反响,至于现在的端午节祭吊屈原,是屈原离世后蒙古人灭亡华夏后元代的文人才记起来的,中国已亡人们才记起了亡国之臣屈原,事隔一千多年。至于形成民俗只是明清时的事了,但中国的端午节在朝鲜半岛荒无人烟时就有了,其节来自北方的小麦产区,端午节的来临,预示着北方小麦即将成熟,是人们在三皇时代为躲五刑避五兵而设的,五刑即是,大刑甲兵,中刑斧钺,次之钻凿,次之鞭仆,次之悬市。唐宋各种民风民俗的杂书中没有记载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人们向江中扔食物道是与楚国的伍子胥有一定的联系。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汉书,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南村辍耕录,梦粱录,天工开物之中均找不到。屈原离世后楚国悄无声息。司马迁出于对屈原之死的同情才将汉儒贾谊作的吊屈原文与之联系起来,使人们对屈原之死不至于感到太寂寞而已。

自此,楚国已空前的麻木不仁,稍有良知的人也像渔父所说的那样,楚国完了,让我们淌着楚国这一潭浑水可持续发展,随其波而逐其流,活一天是两晌,走到哪里是哪里,那里黑了那里歇。最终由于楚王的昏庸无能,官吏的厚颜无耻尔虞我诈,即陆通所说的吾今从政者殆而,好人不做官,官场无好人,楚国人民被欺负的对待国家就像对待夏桀与殷纣王一样,恨不得楚国早一天灭亡。

楚国人才济济唯楚有才此话不假,文章之才用兵打仗之人荆楚大地多的是。在秦楚两国竞争的关键时刻,秦国对于白起商鞅张仪李斯是何等的重用,灭楚之时始皇帝将他的全部家当60万精锐之师托付给王翦父子,君臣之间要有多大的气魄与信任度呢,特别是商鞅白起一年内连升数级,秦国不强那一国能强。且这些人才中大多为客并非秦地之人,秦地本土将军也就是白起眉县人,犀首华阴人,李广将军的先祖李信长安人,其余均不为秦国自生,废逐客令之后,这些人在秦国均一展身手得到重用。

然而当我们打开屈原的离骚,天问,哀郢,怀沙等文章后,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楚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平民的遭遇使人们穿越贫困之后忍不住放大声痛哭,楚民凋敝民生艰难。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诸侯官吏之间互相勾结贪欲无度的盘剥楚人,当时的楚国是荆草连天瘟疫多发的现状,江南几次大的开发是晋室南移,南宋以后。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言谓我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这就是楚国的政治情况。类似屈原这样的人,能想通了做一个楚狂难得糊涂,想不通了像屈原这样既颠且狂的人没有容身之处。渔父见了可怜,楚狂见了同病相怜,官吏见了唯恐避之不急,像躲非典病人一样。以前楚国强大时的政策,被后来怀王执政之后领着一帮见风使舵的奸佞偭规矩而改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些楚国的改革派执政以后,今天出台一个理论,明天出台一系列的大话讖语,使楚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民众不知道这些人要干什么想干什么。其实就是怀王周围的奸佞利用怀王的昏庸无能,加之苏秦张仪两张三寸不烂之舌混淆事实,故意将楚国这一潭浑水搅浑,然后浑水摸鱼乘机大捞一把。看见秦国带来的金子官吏眉开眼笑,引进了外资谁不高兴啊。这种行为类似于如今的炒房。朝廷中不要明白人,明白人一执政他们的财路就断了。所以联合起来陷害屈原唯恐昏王将屈原召回,此即国人之不媚兮,果以我为患。在楚国的政坛上,朋党们对屈原的定位是既颠且狂顽愚不化的无用之人。使屈原在楚国名不正,名不正也就宣告了屈原政治生涯的结束,此即何灵逸之信直兮,人心不与吾心同。

故屈原作离骚向天下人澄清自己。诗人只有将传自高阳氏的爱国之情化作千年不朽的文章,出现了春秋战国纯文学屈原第一的文化现象,也即杨雄所说的赋莫深于离骚。诗人曾经多次发出吾将远逝以自疏的悲观厌世思想,如国人既莫我知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是楚国已完了的亡国思想,而屈原这一悲观亡国思想就是楚国当时的现实,并非苏秦大话哄骗楚王之下车有千乘地大物博地方四千里的泱泱大国的讨好楚王,只不过诗人是用诗表达出来的。即就是如此,楚人的爱国之情象是从骨头中萌生的,象屈原与陆游那样的人,只要为国家自己可以舍弃生命,三闾大夫在第二次流放时仍将希望寄托在襄王身上,在长达20年的极度忧郁悲伤与绝望中,长期的忧郁症导致诗人精神分裂。当白起破郢之后作哀郢时,诗人已近乎疯狂和极度的悲伤,魂一夕而九逝。遭受精神上的百般折磨之后终因不堪忍受,而步了彭咸的后尘。屈原的结局就是楚国的结局。

青云有路,化作楚苦之人

白骨无坟,化作失乡之魂

韩赵两国来说,与楚国的所作所为大同小异。战国后期,秦国要想实现秦武王通三川窥周室一统天下,必须要首当其冲的解决以前的晋国,即现在的韩赵魏三国,韩国犹之在前。张仪要连横苏秦要合纵,将韩国夹在了连横与合纵的中间。韩国向秦国称臣其他合纵国不答应,重兵屯于韩国的东北南三方边境;韩对秦强硬,秦阵就会立即出动。仅就临潼沉睡两千多年的秦俑,现在仍可感到其杀气与威猛,足见秦军在当时确实是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虎狼之师。而且战国后期韩国的邻国都瞅准了韩国着一块肥肉,随时准备下锅。韩国西有强秦,北有赵国,东有齐魏,南有霸楚,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向秦齐楚不答应,背秦必遭秦军打击。韩国遭到秦国的重创之后,其他国家跟着趁火打劫。

韩国的出路在哪里,其实韩国的韩非早就为韩国的处境写好了文章,其目的是给韩国人以自醒,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他对韩国前途命运的日思夜虑,到处贯穿的是可怜的韩国快醒来吧的爱国之情。然而此时的韩国在干什么呢。灭韩之后张良才准备用大铁椎砸死始皇帝,除此之外,韩国上下在遭受伊阙被秦军重创之后,惶惶如惊弓之鸟。韩国官吏在作亡国前的钱粮准备,大小官员敛财积粟忙得不亦乐乎,其忙碌的程度好像他先人死了在准备棺板老衣,连韩非写的是啥也不知道。这些著作传到秦王那里时,始皇帝精神为之一振,秦王之意不但要得到此书而且要重用韩非,有相见恨晚之感,韩非这样的人才不能留在韩国。便作出攻韩之势而实为得韩非一人的决定,秦国开出的条件是韩国交出韩非一人,秦国可以不攻韩。韩王与群臣一合计用一人可免一国之难太值了,王公大臣巴不得连人带书一同推给秦国。就这样韩非的思想理论为秦王一举击破六国作了理论指导,韩非从他老师荀子那里学来的以恶制恶,以战争结束战争的理论,为秦王下定决心武力统一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韩非子的重典行法威猛治国整顿吏制,国家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的治国理论,现在仍在发挥作用。比如毛主席的镇压反革命反右等等。但后来由于秦王对韩非理论的滥用,将法术势结合的的理论极端化而走向了暴政,将国家变成了一座大监狱。当然后来由于同出荀门之下的弟子李斯的谋略,同为师兄弟的两人成了同行冤家,始皇帝三天两头的会见韩非,卖面的见不得卖石灰的。李斯也不是等闲之人,最终韩非为李斯所害饮鸩而亡客死秦国,但从商鞅到韩非,秦法大备。

至于赵国来说,从廉老将军的遭遇即可看出赵国的灭亡和秦国的胜利不是有写书的人写出来的,而是秦赵两国自己走出来的。廉颇家族在赵国世世为将,早年曾经为赵守长城防御胡人,熟知胡人的战法而屡战屡胜。胡人在燕人李牧赵将廉颇的打击之下纷纷西移,对秦国构成了严重威胁。秦赵两国均与胡人有边同为尚武好勇之国,战国初期秦赵均为千乘之大国,两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就战国后期来说,能与始皇帝的秦军打几仗的就是楚军与赵军。

当廉颇得到赵王信任重用之时,行贿说好话舔沟子的夸赞之词在廉老将军身边天天有,月月有,赵国的权奸太热爱廉颇了,当他受到排挤打击时运不济时,还是赵国的那帮原班人马,见了廉颇唾沫星四溅,讽刺挖苦嘲笑辱骂声不断,廉颇又成了这些权奸的笑柄,将廉老将说成了连粪也攒不住地赵国病人。之后由于秦赵之间战事吃紧,人们想起了老将时,又是那些文臣集团,嘴比以前更乖了。曾经威震华夏身经百战令胡人胆寒的老将,此时悲从心来的落泪了,便表示了自己对这些文臣的看法:我还是我,为何如此待我。这些权奸却振振有词:如果你今天得势受赵王恩宠那你就是我们的祖宗先人,如果你明天失势倒台那就去你妈的,什么狗屁都不是了。这就是政客的振振有词和官场人走茶凉式的运作规律。即就是官场人情薄如纸也罢,但不至于薄到象赵国这样的势力,这就是赵国的政治风气,官吏比奸商还奸。赵国的官场养活了一批隔裤子乱动的灵虫。

在经秦军的几次重创之后,围绕在赵王周围食王俸禄的国贼权奸早已看到了赵国的明天,便纷纷举家迁秦,将作为铲币的赵币换成金银细软钱粮布帛来繁荣秦国的市场经济,大量的钱财被赵国的国贼转运到秦国,赵国一有钱就被国贼运到别国去了,国家留不住富人存不住钱。

到后来秦军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之后,韩国将上党这块烧红了的烙铁推给赵国,赵国以为是兄弟之国送来的大礼。将选廉颇是对的,但此时的赵国已为一群国贼权奸所掌控,即使廉颇拖秦疲秦战胜秦军的智谋再好也救不了赵国,以至于出现赵人哭秦人笑得结局也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上党之役初始,廉颇拖秦疲秦坚守自固的战略是正确的,秦军攻韩魏劳师袭远眼看将受到毁灭性打击,胜利之神已走近了赵军。但两军同时易将却是战局出现了相反的结果,赵王将兵家廉颇撤职召回,秦国却将常胜将军白起暗中派往前线,赵国取而代之的是纸上谈兵的高手赵括,就像如今那些一战二战迷与提起蒙哥马利隆美尔眉飞色舞的军事院校的教官,此时战局的胜负更加明确了。战争中长途奔袭的进攻者,必须要有绝对的战争优势与必胜的战局把握。不论参战人员,物资装备,士兵士气,攻方必须绝对优于守方而且是速战速决不能陷入战争的泥潭。但此时秦赵间并无多大差别,而且赵国占据地利人和,赵军多于秦军,所以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赵国的如此政治军事现状,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长平坑赵之后中国震动,秦动员举国十五岁以上男子执锨抗锄坑埋赵军。赵人至今还在吃白起豆腐而此时秦国举国上下以杀悍为风气,以为国殒命杀场马革裹尸为荣。与秦同为神农之后传国的赵国经秦王邯郸屠城之后亡国。对赵国的教训应是会怪了怪自己,不会怪了怪别人。

由此观之,春秋战国与其说是一部战争史,倒不如说是一场人才兴衰史。提及人才人才辈出物欲横流,,将相如林文章之才比比皆是。在长期的战乱中能力与智慧在高度的向个人集结,出现了同出鬼谷子门下高徒的苏秦张仪,荀子门下的李斯韩非,更是不可多得的大才。战国后期苏秦张仪二人基本上左右了当时的形势。冯梦龙在太平广记之中将鬼谷子的一只鞋化为狗引导二人在秦地发迹,显然是迷信不可取,但苏张二人身兼纵横之才确是乱世之中的强者。纵横之术在当时是六国合纵抗秦为纵,秦制六国为横。也就是一个国家灭亡一个国家的谋略,也称帝王之术。再具体直观一些的话,就是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美国人对伊拉克存在着长期的战略与智谋的运作。纵横之术不是现在人理解的外交,含有外交的成分但不是外交。这些人的代表为孔子弟子子贡,苏秦张仪,邹阳鲁仲连,蒯通主父偃等等。

苏秦在秦国受辱之后,回去怀揣太公阴符悬梁刺骨,在魏国站稳脚跟,当张来投时故意激友使其振作,尔后暗中使人用金钱帮其西至秦国拜相。张仪得知苏秦在中原不得重用时,使秦国向南攻楚破郢夺取汉中平定巴蜀,迫使楚国陷入恐慌之中,向北击韩赵东灭魏实施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迫使六国将相印推与苏秦,也是苏秦此时风光无限之时。任六国约纵长时率十五国联军谋秦,使秦国有通三川窥周室之心但无力东扩。长平坑赵后只得收敛一段时间。苏秦在东头吹胀,张仪在西头捏塌,在这两张三寸不烂之舌大话的诱骗之下,使关东六国陷入一种盲目自大的死人入睡之境。在苏秦看来六国个个是地方千里车有千乘的大国强国,秦国算什么不用怕,尽可高枕而卧。在张仪看来,秦国象秦弓一样强劲,秦之桃木弓柳木箭远优于楚之竹箭,燕赵之桦木箭,秦有万箭齐发之势,六国势如累卵岌岌可危,与秦抗衡如以卵击石自取其亡。事实上秦与六国并非苏张二人所说的那样,贾谊的评价才是客观的。但苏张二人的个人能力风度仪表,高深知谋舌辩口才,权变权衡及广博的文化功底,是后人所不及的。同时也说明为儒不兼纵横者,难图富贵的社会现状。

孔子在春秋时在他的乐论中即有秦声谓之夏声,能夏则大,大则可王,其霸小也的论述,可见秦在当时已有秦承周地一统天下的征兆。当然由于孔子北上时赵简子诛杀其功臣窦鸣犊舜华,老人看到黄河大水发了一番感叹之后就南返了,未曾西行到秦孔子一生未入关。但他所奉行的吾道从周的思想,却无不与这块土地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情怀。一说是西秦有孔子的72大贤之一的燕及孔子拒绝了西行,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但更正确的因是赵简子和李老君跨青牛入了玄关,孔子在避老子,当然孔子时代秦国是穆公离世后的动荡时期,也没人请孔子,孔子来了也没有什么可干。

春秋时秦晋之间的夹河而盟可以做为那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各国之间既想联合又含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设防意识,黄河在晋陕大峡谷将他的个性一现无余。秦晋之间好时如甥舅,翻脸不认时以前借地借粮一律靠边。秦国以粮食换来的土地被晋国夺去之后,秦人展开了肴复仇之战,最终在争夺晋陕大峡谷的战争中秦人获胜,两国均认识到晋陕大峡谷对于两国的重要性,并在此地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肴复仇之战是穆公时期首次与东方大国较量,从此拉开了秦人东进中原的序幕,国都也由西陲宫逐渐东移。

秦自襄文二公为一阶段。此阶段主要以襄公护驾出关周秦合并驱赶犬戎为主要工作,同时阴祭天地作好统一中国的理论准备,但此时因形势的需要不能公开秦国的政治目的。中心工作是稳定收回关中,稳定西北大后方。

穆公时期为一阶段。秦人开始向西向北理清黄河一线农牧结合带的军事威胁,并大规模西征西戎扩地千里,与晋国展开肴复仇之战,奠定了秦国的大体疆域,,打下了立国的基础,此举得到周王室中央政府嘉奖。

商鞅,张仪,穰侯魏冉,吕不韦,李斯五大名相拜相期间为一阶段。此阶段是秦的鼎盛期如日中天,将相林立君圣臣明,战无不胜。也是商鞅农战立国理论的成熟期。从孝公开始国家一直处于战争和进攻之中,兵法上尉缭子的兵法比孙子兵法更强调实战,更为实用。其中商鞅的农战思想到秦亡时仍无多大的变化,五大名相对秦功不可没。此即贾谊文章中的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合纵诸侯。其间宁秦人犀首拜将后与韩魏展开了华岳龙门豫西山地一带的争夺战,实现了秦之子孙将饮马于河的预言,并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韩魏两国从此一蹶不振,将潼关函谷关牢牢地控制在秦人手里。

与此同时,魏国水工郑国虽然拖住了秦军,却是泾河水沿郑国渠自上而下灌溉关中万亩良田,使秦国首次看到了水对农业的重要性。郑国渠的修成是对中国农业社会的一大启示,因此秦立国运国便以水德而定,既不是黄帝的土德,也不是周的火德。水色玄,秦的官服底色应是以黑色为主色。

商鞅拜相期间开始向四川盆地进攻,夺取巴蜀汉中,平定巴蜀的叛乱之后,由三原人李冰父子率秦国水工及蜀民修建都江堰,将四川盆地中心地带变成了秦的又一个大粮仓,使秦国成为了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大国和强国。此时国土面积与地方四千里的楚国大致相当。

文化上周乐得到了改进与完善。周秦合并时,在周乐的基础上加进了秦声能夏则大的粗邝豪放,实现了周秦文化的合而为一,秦腔自此产生。哭音欢音诸板以周公制礼作乐时的原曲不变,快板慢板是创新的军乐。战时秦人自备老碗干粮炒面,自带锣鼓家什出阵,形成了秦军军阵铺天盖地的乐阵气势。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当逢年过节时,古秦国的人民用能夏则大的声乐仍在怀念着秦王的英名。也养成了西北人民面对国难当头时的慷慨赴死品质,在中原孟子不断的提倡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但大都流为空谈。

随着秦与四川盆地的联姻交往,秦川粬酒的秘方被带到四川,从此川酒以其水质优于北方之水,其品质上川酒也就优于北方粬酒。开发西蜀是楚人而经营西蜀是秦人。

商鞅车裂后张仪拜相,不断地将战争引向东方和楚国,对挡在秦人东进前面的韩赵魏三国死人站炕式的国家加大了进攻的力度,并从巴蜀汉中对江南楚国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结果楚败秦,为秦以后倾举国之兵灭楚作了经验准备。

秦武王时,韩魏齐楚越均宾从于秦国。连续侵略扩张的胜利,使秦武王首次明确提出通三川窥周室以秦代周的决定,秦人要理直气壮的统一中国。六国也组织了十五国联军百万之师,但无人打头阵扣关而不敢入,各国之间在观望中退兵。此次进攻的无果而终,给秦国留下了喘息之机,引来了更大的报复。这些联军就像苏秦一样是卖嘴的行家。此所谓战机稍纵即逝,时乎时不再来。

同时也体现了秦天赐之地的优越性。此后秦对以前的晋国现在的韩赵魏实施了灭国策略,只有齐楚燕三国尚存一息。

经过秦武王到庄襄王时风扫残云式的打击,东方及江南楚国只剩下一口气了。秦王政继位之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举宇内,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上兵伐谋的用谍之术,一面是刀剑,一面是打开国库收买各国的国贼,开始对关外六国实施最后一击,将韩赵魏三国列为秦国的诸郡,从西南北三方面完成了对楚国的合围,打仗父子兵即为始皇帝时秦将的特点。王翦王贲父子领兵沿河南南部一城一池步步为营的攻城略地,在白起破郢的基础之上向南一直打到长沙,楚国灭亡。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出兵与燕国的国贼里应外合灭亡燕国。在战略上对齐国形成了由韩魏向东,由燕赵向南,由楚向北的三面合围之势。齐人要么战要么降要么蹈海,秦灭楚时齐人坐山观虎斗,楚亡后齐国的内奸将始皇帝的秦军说成是象美国大片中的美军那样的可怕恐怖,使齐国陷入不可战的精神状态,投降派掌握了齐国的国政。齐国以和平方式投降献国,齐王建被秦军迁于松柏之间的共地,大致地域在山东半岛一带。由周王室功大首封于齐的姜太公创国,以鱼盐之利富国,以齐鲁兵学闻名于世,春秋战国的领跑员,国家落入田氏之手后,前后历时800年亡国。

由秦而始由秦而终的春秋战国时代,走完了其应走的漫长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秦由西北开始偶居西陲,周秦合并,商鞅农战立国,秦武王通三川窥周室,始皇帝秦王扫六合,开国何茫然的大国发展之路。其统一的道路是漫长的,统一的过程是血性残忍的,应证了秦人在500年前预言的秦楚大战统一中国的论述。从五霸的兴起到七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产生了春秋战国是以兵学文化为主流的时代格局,丰富发展了战争军事理论,用血写就了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也为以后中国的内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和历史的疑问,诸如长平坑赵,伊阙斩首,水淹大梁等等,包括后来的霸王坑秦。战争的屠杀与反人道的行为应该受到历史的遗弃。

西汉文章大家贾谊以其文章大手笔对秦统一中国从历史的高度作了深刻的总结,唐代诗人杜牧宋代文学家苏洵对秦与六国的关系也有精彩辞章。对秦暴政的批判是正确的,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始皇帝经营大中华天下一家的思想是卓越的,其才能与魄力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特别是他与李斯创立的郡县制一直延续到今日,结束了周朝的功亲分封礼制天下的政治格局,周朝强调社会既成秩序稳定压倒一切的统治思想,君圣臣明时期人们求之不得,但当这种社会制度受到五王八后裂国,或是国家的统治阶层极端的昏庸无能之后,礼自然就带有其政治欺骗性,孔子的仁政思想也就成了一种人民所期盼的理想了。百姓民众愿意仁而且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但为官为政者不仁。所以周的礼乐制始皇帝便弃之不用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应运而生。皇帝自称朕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下设宰相为百官之首百官之师宰制百官,中央设太尉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首长,另设御史监政。地方上以对国家立功大小授官领郡守县令之职各司其能,国家最高领导人实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虎符节兵。理清了中央,地方,官吏,军队四大国家体系之间的运作关系,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围绕法术势三大领域开展工作,法即国法国家要干什么,势即民众想干什么,术即将法势结合起来的行政行为。国家的法术势应时而变时与法术势与时俱进。维持国家地方财政运转的是皇粮国税,产生自秦国的赋调制也即国家征调制。基本上达到了现代东方国家的一般运行模式。

始皇帝为我们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文化遗产是深远的,他的政治框架为中国以后的上层建筑盖好了一座房子。他所遗留的文化遗产在临潼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当始皇陵有朝一日昭示天下时,将是人类考古史与文化史上的最大遗产,对世界所产生的震撼会远远超过埃及希腊罗马和两河文明所遗留的各种文化遗产,始皇陵将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的浓缩。

由人才兴衰贯穿的春秋战国时代,以战国的第一大才李斯在秦俱五刑腰斩于市,也就预示着始皇死而地分的厄运将要在中国上演。史家将李斯如能扶政二世的话可列为与周公霍光并列的功臣,但事实并非那么一扶一听得简单。始皇帝离世之后由于李斯在政治斗争中小视赵高最终身死咸阳,也就应验了砸向五陵塬上那颗大流星上的咒语;始皇死而地分。但真正亡秦者胡是指二世胡亥胡僵尸,与胡人无太大的关系。是二世断送了秦国,断送了秦人。

秦灭周时吕不韦将周郝王斩首弃市,又将襄公从丰镐送出的周鼎扳回到咸阳,此时周鼎已搬来搬去2000多年了,也搬够了。从夏搬到商,从商搬到周,又从周搬到秦,禹鼎也该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国家的镇国之宝以上有五龙回日之高标的和氏璧取代,禹鼎被砸烂铸成了金人,最后一尊金人被王莽推倒铸钱花了。禹鼎可能毁于秦王之手。如果禹鼎被铸成金人的话,那么经过几千年的镕铸反复,也许禹鼎的金属成分就在朱总司令南昌起义的枪弹中,也许就在贺老总的两把菜刀中,,也许就在你家的锅碗瓢盆之中,也没有必要为之叹息。至于飞入泗水,被霸王带回彭城,被周王室变卖大都不可信。因为秦亡时已无人说秦失其鼎,而是秦失其鹿了,天工开物中对此也有说明,可见秦王时周鼎已不存在了。

秦亡的原因与秦王的关系不大,秦王与李斯所创的新政在始皇时期运转正常,无多大的问题。君臣二人确实忙坏了,李斯为相期间,其行政工作量是中国任何一个朝代无法相比的,一是地域太大,全世界当时没有那么大的国家,二是行政军事经济文化工作种类太多。军事上北拒胡人南征桂林象郡,每天要有军情公文战报,文化统一与商业统一面临问题重重,行政上天下36郡事无大小要上报中央,李斯丞相每天要面临周公吐甫文案如山的现状,仅湖南里耶古井中的秦简就略见一斑。更有一种看不见的利剑悬在头上,那就是始皇帝的皇威,大小官员都是在提心吊胆的在干事而不是在做官。始皇帝的过错是有的,一是不恤民力,使民众陷入极度的困累之中,二是秦法连坐之法,严刑酷法成就了秦国也断送了秦国。

长城修成了,驰道开通了,始皇帝李斯王翦也都老了。由于齐楚秦赵四国之人重易学与迷信的思想,始皇帝在方士的引导之下不断出巡,以镇压东南天子之气,结果收效甚微。倒是形成了中国行政接待成文不成文,合理不合理的恶劣做法。上面的人到下面来吃喝游玩不掏钱,吃完喝完香嘴臭屁股嘴一擦屁股一抬就走了。最后一次出巡病死河北沙丘平台。

人死了再也不会起来走路,活人已没有必要管死人的事了。一场宫廷政变由中车府令赵高一手策划,二世紧密配合,李斯陷入迟钝与不作为中,结果被赵高先下手为强而身首分家。刑场上父子的对白让人感到这不应当是李斯丞相所说的话,可能是官当够了也烦了,因为李斯确实也老了。与始皇帝周旋了一生的战国第一大才,竟死于赵高群起指鹿为马的奸党之手。始皇帝离世后,支撑秦国支柱的文是李斯,武是蒙恬,随着这两根支柱的跨塌,二世亏了先人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赵高与二世的关系就像野兽与驯兽师的关系一样,用人没良心天无日月来定位赵高为首的奸佞是不过分的。除李斯蒙恬二世同意,杀王室公子公主二世照办,指鹿为马二世让赵高放手大胆的去创去干,赵高给二世的当是当当不一样,二世吃了赵高的迷魂药。一切异己铲除完了,最后的目标就是二世皇帝。赵高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自欺欺人的黑洞之中,时机一到立即下手。

赵高的机会是天下反秦势力形成之后,赵高对二世的皇帝的政府工作汇报是,国家形势一片大好,民心归顺天下太平,二世皇帝万岁。就像法国的都德一样,赵高在给二世上最后一课,或像民国政府的舆论工具那样,明天晴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将要坠地,今夜的各种报导仍是国军在奋勇杀敌战果辉煌,或者是美国工人称失业为失业,而中国美其名曰下岗那样的政治骗子。骗术即将暴露时,赵高自己披挂上阵除掉二世。

此时真正的形势是,秦国的南征军已被楚军沿岭南一线分割包围而就地解甲。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人从陈胜开始,将秦在江南的各级衙门横扫一空,河北军也即长城军面临与南征军同样的处境。关中西陲军云阳军蓝田军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始皇陵的民工军出关打了几次胜仗之后又被汉王的樊哙军击溃,秦国能真正对其他各国构成威胁的军队就剩下长城一线的长城军。

陈胜吴广削木为兵失败后,楚军迅速在怀王之孙心的政治影响力下,以楚世代为将的项梁项羽为骨干形成反秦主力军,此外一支就是始皇帝到处寻找而找不见天子之气的汉王沛公的楚军。霸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项梁死后担当起亡秦必楚的大任,楚军同时做了北击河北章邯长城军和先入关者为王的斩首行动。楚军北上斩杀三川郡守李由,李斯的长子始皇帝的驸马,击杀王翦之孙王离,秦国震恐,后霸王以破釜沉舟之势逼章邯长城残军20余万投降。沛公北出武关沿丹水而上陈兵蓝田,打败秦国关中残军之后,子婴跪地请降交出国印,两支楚军准备在胜利后作下一步工作。秦自此而亡。

霸王新安坑秦后打关而来,一把大火将关中从咸阳到临潼之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三月内化为灰烬,这一把大火燃烧了秦灭楚以来500年的仇恨,也燃烧了全国人民在二世暴政之下苦秦久矣的愤怒之情,烧得大快人心。也只有霸王这样的人才敢放这一把火,如果没有这一把火,在中国像二世胡亥胡僵尸那样的国家领导人,永远看不到民众在被逼上绝路时势如火山喷发的力量。这一把大火的后面也暗示了中国凡欲成大事者,往往垂成于东南而收功于西北的中华政治格局,也显露了秦楚之间同为炎帝之后的微妙关系。秦王在世时,社会容不下霸王,当秦王轰然坍塌时,霸王也就为社会所造就。在始皇本纪与项羽本纪的后面,司马迁笔下真正有王者之风的帝王也就是秦王与霸王二人,其余的像高皇武帝显然只是命好运气好而已。

秦自襄公护驾受封,文公勒石铭文咒楚,穆公西霸西戎扩地千里,孝公实现了秦之子孙将饮马于河合纵诸侯,五大名相拜相之后东西杀,南北战,使春秋战国向着秦继周之大统靠近。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举宇内,并吞八荒虎灭六国一统天下。在统一的政治格局之下,进行了行政统一,文化统一,商业统一,军事统一,地域统一,形成了国家上自中央下到县级的一条线行政管理制度。秦人从炎帝故里起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创伤,500年来秦人没有一丝的松懈与安宁,为中华文明将农耕文化的重心放在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统一后天下即分,但秦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其大致内容如下:

1.天下一家的大中华统一思想。首次直观的显现了什么是大国,大国该如何管理。

2.全皆兵兵民和一的农战立国思想。

3.废除礼的束缚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功名制。

4.三大水利工程。沟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灵渠,使四川盆地形成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在水利方面的智慧。

5.秦声能夏则大的秦文化。

秦论将终时,对史学界关于将秦与隋附会相比的谬论应予纠正。秦统一中国是中国面临着上自三代的一种社会制度必须变革,秦以其郡县制取而代之周的分封制,秦与隋面临的政治背景明显有别。秦隋统一中国的方式不同。秦是由西北一步一步的前后历时500多年才在战国的终点线上取得胜利,在漫长的统一过程中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西北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统一的,而隋是在夺取北周政权之后一举灭亡陈叔宝的陈国,江南的淫窝已引起天下人公愤不战自溃,没有什么可表之处。秦隋之间所历年限不同。秦在始皇帝以前有将近千年的文化积淀,秦国的历史定位为两代的话,那么以前的秦人干什么去了,显然是错误的。而隋的确是只历两朝的短命王朝。秦的各种制度贯穿了秦之后所有朝代,秦始皇与李斯是中国政治的拓荒者,而隋时中国的各种上层建筑与精神领域已经成型定型了,两者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同。至于长城与运河来说,使皇帝修长城所含的政治军事意义深远,炀帝开运河只为自己烟花三月下扬州淫乐之用,双方目的不同。可比的只有二世与炀帝,但中国所有的亡国之君这些娘的儿宝贝蛋,夺民财物,小人瞕显位居尊要,专恣娼乐男女昏乱,不恤万民不纳忠谏信用奸佞的混帐东西,从夏桀到宣统皇帝都是一路货。

纵观由秦而起由秦而终的春秋战国大动乱时代,社会形态也同自然界的优胜劣败一样,就象旧社会淘汰孔乙己狂人阿与祥林嫂,解放后淘汰地富反坏右,改革开放淘汰穷人一样,无情的将失败者抛弃,此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存在即有存在的理由,灭亡就有灭亡的原因。生活是残酷的,但文化却在西周灭亡之后如雨后春笋百家争鸣,形成了春秋战国既是战争人才兴衰史,又是以文化思想为历史特征的智慧之史。其大致如下:

1.以孔子为首的齐鲁儒学经孟子荀子及其弟子的发展扩充,形成了儒家孔子之道其政在仁,其法在平,其理在公,其制在文的平和中正仁义治国的思想,延续了孔子吾道从周的政治理论。儒家被当时的社会所广泛的认识与接受,中国的文化重心开始向齐鲁一带转移,产生了齐鲁儒生遍中国的人文景观,为秦亡汉兴的文圣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人才储备。

2.以孙子为首的孙子兵法体系,形成了东方特色的战争理论,孙武也就成了历代兵家之宗。即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3.以屈原为首的楚国文学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春秋战国纯文学屈原第一的楚文化的鼎盛期。

4.以商韩为代表的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学理论。商韩之法是治国之法,不是现在多如牛毛的法规发条。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何统治全国人民的国法王法。此法无固定的律令格式弹性很大,其掌握程度很难。其原自三代的刑制,也是中国法的特征,中国的法是只讲统治着权利的法,不考虑被统治者的任何权利,执法者是老爷,受法者是奴隶,中国的法不是民众之法,是国法王法。代表性就是天子口中出圣旨。

5.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遁世哲学。流露出来的是乱世之中弱势群体无奈之下的悲观厌世思想,对以后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隐士生活,玄学禅学,炼丹养气等作了理论指导。有用的是道教的音乐,它保留了中国最原始的音乐元素,因为道家奉行三代之遗风。但人人头顶八卦身带八卦的算个人的小生活,却是道家大智慧下的自私,也会形成道教大智慧下的大奸。

6.前文所述秦所遗留的各种文化遗产。

7.频繁的信息互通各国大量的用谍。在于克服人们对于春秋战国时的壁垒森严的错觉。其实那时国与国之间都有姻亲关系,春秋战国时代是信息高度流畅的社会,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的关注不亚于电信时代。如果今夜有两个人在燕京放了一个屁,第二天便会传到秦国或更远的地方。

在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基础上,使周之后的中国文化变得复杂多样,思想深度和力度增加。为文之人不知诸子文章写不出来什么好东西,为武之人不知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可能打胜仗,为商之人不知吕不韦物以稀为贵买贱贩贵不可能成为通商大儒,为人不知游侠刺客行侠仗义,也只为强盗匪首或现在的黑社会,不为农家土中风吹日晒不知稼穑之苦,为人君者不知始皇帝雄才大略而空谈者,是丧国辱民的昏君,为人臣者不知韩非说难苏秦悬梁刺骨李斯谏逐客,不知人世沧桑之下嫂不下衽妻不上厨父母不与言,人世的艰难与辛酸。

由秦而起由秦而终的春秋战国时代,秦经襄公立国及至二世丧国前后近600年的战争,秦人忍受了巨大的牺牲和精神创伤,古代战争往往是杀敌一千伤我八百的生命较量,特别是在中原及江南无法推行的严刑酷法从商鞅时代一直延续到二世时期秦亡,其中诸如肉刑大劈钻凿断肢等等。在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秦人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走完了自己该走的路。完成了中华文明继周之后在周秦时期的定型作用,秦人以其深沉勇猛粗狂豪放的大智慧仍在散发着秦俑魂,800里秦川风光无限,能夏则大的秦之声响彻在身边日夜东流的黄河,响彻在漫漫黄土之中,诉说着周秦汉唐的光荣。随着正统的接力棒唐亡后的出走西北,南宋卖国贼秦荟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理论,使西北处于了默无声息的状态之下,也形成了南人笑北人哭的南北不平衡现状,清妖入主中原后,秦人选择了放弃,采取了不合作不反抗的艰难抉择,所以在清代可以看到江南才子与中原皓首穷经的腐儒奴才,西北人民不买清妖的文化帐。西北虽然贫穷但文化未必落后,西北文化优于燕赵的中原,优于鸟语的江南,优于日韩港台这种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无本之木的文化。也许移都北京只是中华文明的一次短暂之旅,我们在西北等了千年的等待,等来的是清妖与汉奸坐在一起的一桌满汉全席,西北人等待是有限度的,有朝一日会重返西北。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精心构筑文化载体
[下一篇]:神农时代散论第一